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文选>> 正文内容

温暖的底色——回忆我写作上的引路人张秉政教授

文章来源:校友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11 点击数:

 

不久前,张秉政老师致电与我:“我在电视上见过你的光辉形象了,很不错……”

2014711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打电话给张老师:“经过全国范围内的三轮筛选,我作为四个选手之一,今晚将在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节目中出镜。”

 “乖乖,真是不简单,我看过这个节目,想成为该栏目的选手还真不太容易哩,选手大多数是中学生,大学生。你真是我的好学生,一直很上进,都人到中年了,还这么有拼劲……”

一别经年,关山阻隔,瞻云陟屺,往事如昨。放下电话,回味着浑厚亲切的淮北腔,恩师张秉政先生鞭辟入里的谆谆教导、语重心长的殷殷叮咛便浮现在眼前,涌上心头——

我走上写作之路,首先该感谢的,应是我的第一个大学同桌张黎佳。大一伊始,同桌张黎佳知我颇喜操觚,便谈到其父张秉政,《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主编。张老师当时被煤炭工业部遴选借调,前去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煤炭史》,顿生敬意,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张秉政先生,老三届,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当过矿工,做过高中教师,大学教授,校报主编,学报主编;诗人,作家,编审,摄影家……然而,在我心里,先生更重要的身份和头衔是,他是我大学首位同桌的父亲,藉此机缘,我大学入校不久,便与先生结识。

先生自京城归,我抉摘刍芜,急往识荆。阅毕,先生曰:“此乃离愁别绪之作,亦可称无病呻吟之文,何不从新闻作品入手?”

遵先生嘱,我一个猛子扎进校报编辑部,狂热采写,不惜逃课(后因此被抓补考两次)。埋首向下,青灯黄卷。可谓焚膏继晷,俾夜作昼,孜孜矻矻,主一无适。晚上十点,宿舍关灯,几位同学点着蜡烛打牌,我则借着一跳一闪的昏昏烛火,趴在他们四个同学旁边,在稿纸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誊写着稿子。中午,其他人在宿舍小憩,我则拎上一杯茶水,在教室静静地写稿。周末的晚上或节假日,很多同学去家教、约会、跳舞、看电影,经常是我一个人厮守在教室里的冷板凳上,读书、写稿、誊稿,咀嚼着寂寞。我睡在上铺,有一段时间,因为长期超负荷写稿,面黄肌瘦,几近虚脱,爬床都有些吃力了,真想回老家歇息一下。

“皇天不负苦心人”,“守得云开见月明”。大三时候,记得第一次刊发我稿件的媒体是《淮北日报》,是写学校不遗余力帮助贫困生的。接着,《淮北矿工报》头版头条、“好新闻一等奖”,《安徽日报》五版头条,稿件两次登上《大学生》杂志扉页,《中国煤炭报》头版头条,从一两百字的“豆腐块”到几千字的通讯,从地市级的报刊到省部级的报刊,从“偏安一隅”到头版头条。《大学生和三个孤儿的故事》获得全国煤炭系统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中国煤炭报通讯》还就该篇作品专门做了点评。有时,校报上两个版面的稿子都出自我一人之手。

大学毕业前,我在几十家报刊发表文章近200篇,是当时在校5000多名大学生中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一个。校党委副书记韩福海(已驾鹤西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郭金创(现为山东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多次在学校不同场合褒奖我的勤奋写作精神。毕业前,在两个长长的海报栏上,学校展出了我发表在各个报刊上的文章。因为在校报的出色表现,我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因对外宣传成绩突出,学校党委专门发文,对我予以通令表彰,号召全校大学生向我学习。

1996年大学毕业时,《检察日报》、军队等很多我心仪的单位同意接收我去做宣传工作,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经郭金创部长推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李印部长接纳了我。在该校工作的两年期间,我又在报刊发表了近200篇文章。

1998年,我抱着发表的近400篇文章南下金陵觅职,当时审计署直属的唯一一所高校南京审计学院揽我入怀,在该校从事文字工作十年。

“画眉声里推蓬坐,不是看山即读书”。如今,我静静地厕身于南京审计学院图书馆一角,徜徉在唐朝,流连在宋朝,与李太白对饮,与苏东坡对弈。

虽然今天我已不再搦管,但是,“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每每忆起大学时代,忆起张秉政老师对我的扶助,总是感慨系之,窃喜连连。

之前,我发表了千余篇文章。我知道,我只是在无边的写作的大海边拣拾了几枚不算精美的贝壳。我深深的知道,我在写作上取得的些许成绩,都是先生襄助、勖勉的结果。

“推人与扶人,都是一般手;陷言与赠言,都是一般口”。“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每当我或沾沾自喜、或倦怠时,先生勉旃之言,及时敲打,我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遇到挫折时,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每临大事有静气,“温暖语如挟纩,闻温语如佩玉,闻益语如赠金”,寥寥数语,沦肌浃髓,先生激励我鲲鹏图南,奋发踔厉。在校报编辑部办公室里,或布局谋篇,或矜句饰字,先生面授秘籍,指导采写,语语中鹄,有点石成金、脱胎换骨之妙。在相山脚下的如茵校园里,在昏昏灯火迷离的校园小径上,先生鞭策比肩而行的我:不飘不喜,自加砝码,更上层楼,再上台阶”。

先生度量如海涵春育,襟怀如霁月光风,嘉惠来学,奖掖后进,甘为津梁。“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先生领衔的校报编辑部,俨然成了一座徂徕,烝会着一群群痴迷于写作的各个专业的学生。明镜不疲,宅心仁厚,在猬务丛脞中,先生总是挤出时间,不厌授业解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很多学生在写作上取得了较大成就,有的成了单位里的笔杆子,有的成了高校教授写作课程的教师,更有弟子成了诗人、作家。弟子每有斩获,先生总是逢人说项,喜上眉梢,快可知也。

九六年毕业离校前夕,在校内一个小酒馆,先生请我和校报的另一个学生记者雷鸣(中文九二级,现为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教授)小酌几杯啤酒,权作饯行。歧路分襟易,风云促膝难。草草杯盘间,谈到与先生朝朝暮暮的交游,论及先生几年来的教诲佐钊,感激之情,难舍之意,涌上心头,酒至微醺,不禁酸鼻。别意会难,古人所重;此一饯送,下泣改容。惜别之情,如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2000年夏,其时,我刚到南京审计学院工作两年余,先生来宁,小酌间,我倾诉了与领导同事相处的烦恼。先生诲之曰:“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长于包荒,厚于隐恶”;“诋毁我者,金玉我也;干戈我者,药石我也”。韦弦之言,置于座右。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安徽淮北市为“竹林七贤”领袖嵇康的诞生地。

不但外形颇似嵇康,楚楚谡谡,爽朗清举,秉政先生一言一行颇有魏晋名士之风——为人大气,清逸翛然,“一蓑烟雨任平生”;为文放荡,闳中肆外,“嬉笑怒骂皆文章”。“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信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与嵇中散神交,心有戚戚焉。

先生工作初期是激情澎湃的诗人,横槊赋诗,绮丽瑰玮,排奡纵横,沉着痛快,佳作常见诸名刊。

后来又作新闻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屡有佳作登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大报大刊显著位置。

在担任《学报》主编的同时,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精神,白手起家,创办《中国煤矿中学生报》,先生肩扛一摞摞飘散着墨香的报纸,塞北淮南,上矿山,进课堂,汗透衣衫,为地处偏僻的矿山学生送去一盏盏温暖的灯火。每期报纸出笼时,先生栉风沐雨的黝黑的脸庞犹如一个憨厚的矿工,甜蜜的笑容则好似一位刚刚挥镰收割完工的庄稼汉,叼着一竿旱烟袋,坐在夕阳下,咂摸着丰收的滋味。

“老夫聊发少年狂”,“晚节渐于诗律细”,冯唐不老,宝剑弥锋。卸任行政职务后,先生又沉醉于光与影中,东瞰大海,西出阳关,南下皖南,北攀泰山。穿行在大漠孤烟中,忘返在青翠山野间。其摄影作品又登上《中国摄影报》、《人民画报》等摄影界顶尖级报刊,又出版摄影散文集,可谓登堂入室,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先生在诗歌、散文、明清文学、新闻、摄影、历史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均有涉猎。成绩斐然,不胜偻指,被冠以十多家社会兼职。先生深耕易耨,不辍经营;俯仰古今,腹笥充溢;信手拈来,皆成妙谛。诗意人生,快意人生。“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先生播种的田野上,已是新秧翻浪,垂柳飘风,硕果摇枝,卓然大家。诗人,作家,编辑家,学者,摄影家……其学问,博雅精深,业界翘楚;其人品,朗月清风,表里俱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息青衿,仰其令名。

甫一识韩,遂成忘年。高山流水,啐啄同时。师生之谊,瓜瓞绵绵。有幸“张门立雪”,却一直“宫墙外望”,终未能探骊得珠,可谓寸木岑楼,仅得一鳞半爪。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先生今天之成就,我无法超越。我往昔之收获,怙恃先生曩日襄理。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时常梦寐,着马一鞭,相山脚下,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徙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漫步校园幽径上,踯躅火红石榴丛中,与先生偕行其间,曲水流觞,谈霏玉屑,无酒亦醉。亦或旗亭雪夜,红泥火炉,接膝而语——“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作者简介:赵炜,男,1971年生,内蒙古突泉县人。我校1996届英语系校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