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文选>> 正文内容

从学生到老师——关于母校的点滴记忆

文章来源:校友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31 点击数:

今年是母校办学40周年,也是我进校30整年。很多事尽管时间久远,但却历历在目,好象在昨天,仿佛在眼前。

我是1984年9月初到学校报到的,从我家巢湖庐江到学校花了十几个小时。先从农村老家大概要徒步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到县城汽车站,乘汽车近四个小时到合肥,那时合肥没有直接通淮北的汽车、火车,只有从合肥乘坐开往北京的火车到青龙山站下,下车后印象中有一辆公交车开往淮北,恰巧同车上有位姓唐的中文系老师和另一位到煤师院报到的老乡,唐老师把我们带到学校,边走边介绍学校情况,印象最深的是,唐老师讲到学校刚刚启用新的教学楼、最新的校车、省内高校中最大的俱乐部,还有新生入住的新建的两栋姐妹宿舍楼。因为已是凌晨二点多,天还下着小雨,不像现在随时有接待的老师和学生,没有办法的唐老师找了半天,最后在俱乐部(现在的文科楼位置)值班室叫醒了值班同志,说明情况后,值班同志说太晚了,不行就在这里先休息一下,等天亮再说。就这样我们俩打开自己带的被褥在值班桌上“休息”下来。天亮后,我们俩开始报到。因为我是政教系(现政法学院)首届学生,没有学哥学姐直接帮忙,系里的戴凤礼、张彧、董武清等老师直接领我们班同学到6号宿舍楼,让我们很感动,后来了解到他们也是刚到学校参加工作。到了学校后,内心很兴奋,尽管当时学校还是平房、草房、甚至防震棚。但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能够到城市上学、生活,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心里也是甜甜的,我是大学生了,我也吃商品粮了,同时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报到结束两天后,我们84级同学在教学主楼419集中,开师生见面会。系主任吴志葵先生介绍说,我们政教系是在学校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上建立的,你们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次招来的学生,如果把政教系比作“家庭”,你们就是“长子”,对“长子”,我们将倾尽所有来培养。随后把到会的老师一一作了介绍。印象中有马建老师、张善林老师、董武清老师、戴凤礼老师,郑超老先生等(系办公室主任),还有过世的李枫书记、刘振义老师、高可早老师,他们都是我后来的恩师。因为我们是首届,老师们象疼爱自己孩子一样疼爱我们,经常到教室同我们交流,到宿舍问学习、问生活、问家庭情况,特别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都得到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这种关爱是无私的。恩师们的关爱之情、之举,凡事应多为别人着想、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等为人处世之道,都深深地影响着我。

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风格各异,如吴志葵老师厚重的理论功底,马建老师精炼的语言表达,王彦坦老师娓娓道来的儒雅,高可早老师旁征博引的风采,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政教系刚刚建立,师资短缺,一些课程需要聘外校老师讲授,如:《逻辑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法学概论》等课程是由中国矿大、安徽社科院、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等校外兼职教师完成。而《现代汉语》、《写作》是选修课,则是由张国宪老师和陈维型老师主讲。老师们严谨的学风、严格的教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总觉得教师是良心活,只有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对得起学生。

1987年6月份,时任政教系党总支书记的马建老师,在一次班会上,讲到学校考虑政教系师资不足的实际情况,可以从首届学生中挑选几名,送到名牌学校学习一年,等毕业时,符合条件可以留下作老师。当时急需专业基础课《法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政治学》主讲教师,系里决定选派三名到复旦大学学习一年,通过笔试和综合考评确定了王宏柱、查道中和我从1987年秋季开学到复旦大学进修相应的专业。我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进修,主学政治学。聆听了政治学名家曹沛霖、孙关宏、王沪宁、竺乾威等主讲的课程,还选修其他一些课程,并圆满完成学业。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年时间不算长,但收获颇丰,对后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有很大帮助。

1988年毕业留校,当时我在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共有三人,张善林老师是教研室主任,成员有张彧老师和我。教研室活动每周一次,风雨无阻,主要是张善林老师带着我们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我们进行传、帮、带。当时要站上讲台,首先要过试讲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善林老师要求我首先到课堂完整听他一门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讲授过程,完整记录课堂笔记,之后分配我一章内容,先备课,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第四章“列宁主义形成 十月革命胜利”。那时没有电脑,都是手写讲稿,张善林老师指导我说,“讲稿有讲究,上有天,下有地,两边要留自由地”,即要留有空白待日后有新内容好补充进来。讲稿完成后,张老师亲自过目,并提出修改意见,我根据他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充实。接下来就是试讲,张老师对试讲要求非常严格,我每讲一段,张老师总会让我停下来,指出不足,再试讲,再停下,这样反复三次,当时我觉得有些委屈,但现在看来,这种严格的要求和悉心的指导让我受益终身。人生何不是如此,第一步走稳了,走实了,以后就比较顺了。试讲通过后,我开始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一直到完整讲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这一门课程。再后来,我独立完成《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课程主讲任务。至今,我从事教学已经26个年头了,自我评价还算称职,这主要得益于张老师等前辈们悉心指导,手把手地教。这种体会只有有过这样经历的人才能感受到。作为老师,并非都能成为名师、大师,但作为合格的老师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母校迎来四十华诞,我也到了知天命之年。随着年轮的增添,我对母校的培养之情,对老师的培育之恩,越发融入到身心,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

 

 

 

作者简介:石振保,男,1965年生,安徽庐江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毕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校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等职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