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文选>> 正文内容

奔跑的姿态——忆建校初期学校体育二、三事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14 点击数:

19749月初,我从安师大体育系毕业到正在筹建的安师大淮北分校报到,当时已报到的教职员工才三十多人。一栋为市二中刚建好的四层单面教学楼,两排小平房,一个简易的食堂,教学楼前有一块还没有平整的红薯地,没有大门,没有路,进出学校是走南面消防队和轮窑厂中间的一条土路。这就是我刚来学校时学校的条件和状况。

一、筹建体育教学

当年能争取到皖北地区的第一所大学在淮北市办,是全市人民的一件大喜事,从市领导到普通百姓都非常的振奋,非常的高兴。市委市政府(当时叫市革命委员会)动员全市各厂、矿和各单位都要鼎力支援,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回想当年,我拿着第一任党委书记李锦荣写的介绍信骑着自行车到全市各个厂、矿去跑要支援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各单位的领导听说是在淮北市筹建大学请求支援(我主要是要学校体育器材),都非常的热情和慷慨。很快,一批自制的体育器材运到了学校,烈山矿(一矿)、袁庄矿(二矿)、朱庄和张庄矿(三矿和四矿)、相城矿(五矿)、杨庄矿(七矿)、水泥支架厂、机械修配总厂(总机厂)等单位,陆续送来了工人师傅们加班加点铸、焊的简易篮球架、排球架、跳高架,还有投掷的铅球、举重的小哑铃、单双杠等,以及部分篮排球、羽毛球拍等。为了在10月底开学,学校内紧张繁忙的筹建工作热火朝天夜以继日地进行着,教学楼前的空地整平后西边做成两块篮球场,一块排球场,靠南边挖了一个沙坑,用煤渣铺了一条简易跑道,靠东边是简易的单双杠。陆续有从省内外各高校调来了资深的教授、讲师,从各中学抽调来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从各单位调来了管理干部、工人、刚毕业的大学生等年轻人,每一个到学校来工作的教职员工都是立刻全身心投入到各自部门筹建工作中,没日没夜积极努力地工作着。19741028日在学校教学楼前刚平整的篮球场上举行了开学典礼,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系350名左右新生(当年叫工农兵学员)走进学校,所有新生都是坐在自己打着的背包上参加的开学典礼。很快他们也加入了自力更生艰苦创建大学的光荣历程。

二、体育教学

建校初期只有我和王之田老师两人承担着全校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王之田老师在体育修养体育技能上都很全面,有着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我当年22岁,刚从安师大体育系毕业。我们学习参照安师大和徐州师范学院的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我们学校实际条件制定了体育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还记得当时体育课是男女生同时上课,经常去爬学校后面的山,在刚修的教学楼前的路上做上、下坡跑,在简易的单双杠上做简单的体操动作,课余经常组织篮排球赛,单面的教学楼走廊上挤满了观看的学生,叫好声不绝于耳。74级的学生大多是老三届的知青,有的当过代课老师,有的做过基层干部,组织工作能力很强,在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活动中,经常都是师生共同组织,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器材,开展体育活动,完成体育教学。

三、象征性长跑活动

7475年的冬天,为了让同学们都能活动起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我们开展了象征性长跑活动:淮北——北京(以班为单位累计每个人跑的路程,最后象征性跑完从淮北到北京的总路程,中间也标上徐州、济南、天津等沿途各城市的路程以便掌握各班跑的进程)。全校总动员启动长跑活动开始,由体育老师、各系的辅导员、学生会、各班体育班委组成组委会,考察确定一些由学校到市内标志性路段的里程数。每天跑步的时间、路线、里程自己定,跑步的形式自选,有以小组和寝室同行的,也有三俩个好友结伴的,也有个人自己跑的,有在学校内或附近路上跑的,有在淮北市内的公路上跑的,有跑到淮海商场、电厂、高岳、水泥厂等地再折返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时间安排掌握跑的路程和运动量。跑后自报给小组长,有跑几百米、几千米的也有跑十几里路程的,每天晚上各班统计里程数上报,在全校的大统计表上累计公布。每个班都关心自己班的里程进度,互相竞争着,计算着已经跑到哪里了,离北京还有多少路程。那个冬天,当东方欲晓晨曦微露时,校园内外、市内公路上到处都是我们学校跑步的年轻人,晚上还有打着手电筒去跑步的学生,那真是令人难忘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整个活动持续到75年的春夏,象征性长跑活动在全校师生的一次长跑活动后圆满的结束了。

四、组建运动队参加市运会

为了参加淮北市1975年的秋季全运会,我们在暑期就组建了田径队和女子篮球队,王之田老师负责带田径队训练,我就和女篮队员们在一起训练。有的队员在中学有些篮球基础,但经过文革和下放也是多年没打过球了,入选的队员在暑期多数都没有回家,学校没有训练场地,田径队每天都是跑到市体育场去训练,女篮则是在学校的简易篮球场上训练,有时就和田径队的队员或在校的教工打练习比赛。学校的条件本来就很差,加上放假,每天训练完,吃饭洗澡都是大问题,没有运动服,没有训练补助,但同学们都克服困难坚持下来了。还记得那个暑假,我们从市纺织厂要到了支援学校的两批棉布(蓝色和白色各一批),就在教学楼一楼体育教研室那间小办公室里,从教工家里借来一架老式的旧缝纫机,74级那几个上海知青会剪会裁会做,为运动队自己动手做了一批运动短裤,有时晚上赶做得太晚,我们就在办公室地下铺个草席睡觉,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述说着少女的情怀,畅谈着对未来的理想和憧憬。那真是一个难忘的暑假,师生结下的纯真友谊相伴终生。运动队在75级进校后又补充了部分队员,代表学校参加了淮北市1975年秋季运动会,田径队部分项目和女篮都取得了好名次。当年参加比赛的成绩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代表学校参赛宣传了学校,扩大了学校在淮北市的影响,我们自己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转瞬间四十年过去了,我也在去年退休了,看到学校今天的发展规模,非常地欣慰。但总是难忘当年,那些淮师大的第一辈建设者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却展示着对生活的积极、乐观,做事的认真、执着,做人的自律、诚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追求,一辈人有一辈人的生活,我们无悔当年的选择,也无悔那已经融入淮师大基石砖瓦的青春岁月。

 

作者简介:周珊顺,女,1952年生,安徽巢县人。1974年进我校工作,现已退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