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文选>> 正文内容

点亮梦想的地方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28 点击数:

光阴似箭,每每再忆大学时代的美好时光,总会想起初到校园时的懵懂,同学们的张张笑脸,老师们带来的精彩讲座……然而,最让我怀念的还是在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度过的四百多天。因为在那里,有和我一起并肩奋斗过、准备考研的战友;在那里,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份毕业论文;更有为我指点迷津,领我拾起自信,帮我追求一生梦想的恩师薛建平。

原生物系细胞生物学实验组座落在生化楼,在底楼有显微操作间,五楼和六楼分别有准备间、植物培养间、灭菌间和接种间。总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大三的第二学期,开始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有11位同学被挑选到细胞生物学小组。薛老师第一次带领我们进入植物培养间的时候,我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光照培养架上整齐地放满了三角瓶,瓶里培养着不同的中药材。在这些瓶子中,小小的半片叶子上长出幼嫩的小芽和须根,甚至发育出块状的根;或者小小的花瓣在培养瓶中发育出无数的小芽。细胞全能性是我们刚在大三第一学期的细胞生物学课上学过的,然而这背后的生化机理我却并没有深刻地理解。生长激素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激素在促进植物根、茎、叶等不同器官形成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的时空调控呢?这个问题激发起我对植物组织培养的浓厚兴趣。

很快,薛老师便安排我以地黄为材料,对其叶片诱导形成不定芽和不定根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进行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学习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当时在学校能够获得的文献主要是从图书馆复印,或者老师出差去外校时从其它学校的图书馆和文献数据库获得。一篇篇零散的文献来之不易,每一篇新文献的获得,老师都如获至宝。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和几位同学开始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手工编制目录,装订成册。有了这样的经历,虽然现在获得文献变得相对容易,此外,还有了Endnote这样高效的文献下载和管理工具助力科研;然而,对重要的纸质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的习惯我一直沿用至今。对一些重要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装订,确实既方便了自己阅读,也方便了后人查阅,更是自己学术成长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在阅读大量文献以后,薛老师指导我对试管地黄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这是我参与写作的第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更是第一次学习总结前人的工作,凝练出前人研究中的精华,提出新的科学问题。那时候电脑还不普及,我们需要先写成纸质版,再慢慢在电脑上打出来,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亦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之间来回穿梭了无数趟。稿子打完以后,薛老师来回修改十多遍,才最后投稿。几个月后,当看到自己的名字作为作者、论文变成铅字得以发表时,心中的那份喜悦不亚于小学六年级时自己写的小诗在《小学生报》见报时那样的喜悦。

在撰写综述的过程中,我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习植物的无菌培养,熟练从取材、灭菌到转接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开始复习考研。薛老师负责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同时也指导我们如何根据个人爱好填报考研志愿,帮助我们选择专业课复习资料,还对我们因考研压力大产生的心理波动进行疏导。准备考研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生化楼底楼的细胞显微实验室就是我们十一位战友一起备战的战场。从清晨七点一起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开始,晚上十一点结伴而行回到宿舍。激励我们坚持到底的自然是老师的那句话:考上研究生,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毕业论文实验的工作处于保苗阶段,每周只需抽出少量时间完成无菌苗的继代培养就可以了,工作量很小。在此过程中,亦完成了教育实习的任务。

考研结束,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才真正开始。按照薛老师的实验设计,我们开始对试管地黄不同器官形态建成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进行测定。除了无菌苗的继代培养,做得最多的便是对无菌培养所获植株不同器官内源激素的提取,使用较多的是化学系的旋转蒸发仪。此外,老师还安排了和另外一位同学一起对半夏不同器官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一起准备考研的战友们亦纷纷开始了实验,在此过程中慢慢感受科学实验的无限乐趣,亦逐渐培养起对瓶瓶罐罐的特殊感情。这个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亦有失败的苦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做好实验记录,还需要有百分百的耐心和细致。实验结束,便是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于是有机会和合作者一起接触Excel软件的统计分析和做图功能。所幸的是这些结果最后都在大家的努力合作和薛老师的认真修改下得以发表。

考研结果终于出来了。虽然我们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然而等待我们的结果却是不同的。有人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优异的成绩,也有人收获了爱情,还有人收获了多年不减的同窗友谊和师生情义。再忆起细胞生物学实验室里备战考研的400多个日夜,不得不感激薛老师让我提前进入研究生状态,让我充分认清自己,并引领我满怀热情与自信走进科学研究这座神圣的宝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薛老师的育人原则这些年一直深深影响我,如何做一位好老师,像他那样为更多的后来者点亮心中梦想,让他们展翅飞翔,亦是我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博学,不要停止学习的脚步!恩师又一次为我指明了前方道路。前进路上,恩师的鼓励和鞭策时刻相伴,小女子唯有不懈努力,才能不负恩师所望。

 

作者简介:葛德燕,女,1980年生,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人,博士。我校2003届生命科学学院校友。现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