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心理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05 点击数: 字体:【小】 【大】

心理学

 

授予学位类别:

教育学硕士学位

一级学科代码名称:

心理学(0402)

二级学科代码名称:

基础心理学(040201)

 

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040202)

 

应用心理学(040210)

制订单位:

教育学院

 

 

一、学科概况

心理学学科是安徽省高校学科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学科,在安徽省和我校的学科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学科2005年开办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2014年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专业学位点。本学科坚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近五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多数毕业生在政府、学校、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本学科团队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现拥有正高职称5人(包括外聘1人),副高职称10人(包括外聘1人),中级职称3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11人。在科学研究上,学科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以及各类横向项目3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累积近300万元,发表SSCI、EI、CSSCI期刊论文70余篇,获部级科研奖励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在办学硬件上,依托国家特殊教育二期项目5000万元的资助,心理学实验室建设突飞猛进,实验室面积达1000平方米,设备资产总额近600余万元,高标准配置了ERP实验室、眼动仪实验室、心理测评室、沙盘游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认知评估实验室等20多个实验室。此外,心理学学科除履行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师范生心理学公共课教学等职能外,还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深入一线开展社会服务。

本学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需求相统一。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现已形成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1)基础心理学:侧重于探讨青少年情绪发展与调节的心理及神经机制,身心健康促进的过程与机制,心智障碍的神经基础。该研究方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研究团队成员多次深入政府、医院、学校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开展情绪管理、身心健康促进等活动,社会反响良好。(2)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旨在解决青少年“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的心理学问题,以促进青少年高效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该方向在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和认知工具、差错学习、学习评价、教学心理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3)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主要研究特殊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探求特殊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为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行为矫正及潜能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支持。在国家特殊教育二期项目5000万元的资助下,该方向在研究队伍、教学/科研等软硬件建设上优势明显。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有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三个研究方向(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2013年9月]设置)。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基础心理学

主要研究青少年情绪发展与调节的心理及神经机制机制,身心健康促进的过程与机制,心智障碍的神经基础。在青少年情绪弹性、身心健康机制、具身认知、生涯适应力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研发编制了《青少年情绪弹性量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等系列测评工具,出版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研究》、《健康心理学》等学术著作。该研究方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

教育心理

与学校心理学

旨在解决青少年“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的心理学问题,以促进青少年高效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在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和认知工具、差错学习、学习评价、教学心理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该研究方向充分利用教育学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较好地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研究成果亦为教育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

应用心理学

主要研究特殊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探求特殊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为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行为矫正及潜能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支持。在学习障碍、运动障碍、听力障碍、心理健康与辅导等方面形成了稳定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国家特殊教育二期项目5000万元的资助下,该方向在研究队伍、教学/科研等软硬件建设上优势明显。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

 

三、培养目标

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观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心理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行端方、作风正派。

2.勤奋学习,掌握心理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的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并能进行论文写作。

3.具有健康的体格和心理。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能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长修学年限,但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须自理。

五、培养方式

1.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主导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要求每位硕士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硕士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一个月内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经互选未确定导师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导师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对该硕士生的专业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教育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

4.培养计划确定后,硕士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在执行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若因特殊原因提出修改者,必须于变动课程授课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填写申请表,经导师和学院同意后报研究生处审批、备案。

六、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的管理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毕业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课程学习至少为31学分,其中,公共课学位课4门,7学分;基础课4门,9学分;专业课3门,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3门,不低于6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实践活动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1学分。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说明

综合英语

68

3

1

考试

 

英语写作

34

1

2

考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4

2

1

考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7

1

2

考试

 

高级心理学研究方法

54

3

1

考试

 

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36

2

1

考试

 

现代心理学基础理论

54

3

1

考试

 

心理学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18

1

1

考试

 

高级心理统计与测量理论及软件应用

54

3

2

考试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54

3

2

考试

情绪与健康专题研究

(基础心理学方向)

54

3

2

考试

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专题研究

(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方向)

54

3

2

考试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与干预专题研究(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

54

3

2

考试

 

心理学实验范式与研究设计

(三个方向必选)

36

2

3

考查

 

积极心理学

36

2

3

考查

 

学校心理学

36

2

3

考查

 

认知神经心理学

36

2

3

考查

 

教育评价与测量实务

36

2

3

考查

 

心理咨询与辅导实务

36

2

3

考查

 

心理诊断与治疗技术实务

36

2

3

考查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务

36

2

3

考查

 

普通心理学

54

 

1

考查

 

心理学研究方法

36

 

1

考查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1

3

考查

 

中期考核

 

 

4

考查

学术活动

 

2

1-4

考查

实践活动

 

2

3-4

考查

 

注: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各2学时纳入培养过程

2.教学方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行讲授与研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硕士研究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程考核

考核采用百分制,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成绩及格,取得相应学分。硕士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专业课经学院批准,公共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方能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所修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并不予补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各专业补修2门本科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但未完成和不及格者不能参加硕士论文答辩。

4.课程安排

公共学位课由硕士研究生处统一安排授课时间,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由学位点所在学院根据课程内在联系、系统性、衔接性、相对均衡性等基本原则灵活安排。

七、学位论文开题

所有硕士研究生必须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应向研究生导师和论文指导小组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研究工作成绩。

论文开题安排在第3学期末。开题报告经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阶段。第一次开题未通过者,可在2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开题,仍未通过者,将推迟到与下一届研究生同时开题。

八、中期考核

所有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安排在第4学期期末,所有硕士研究生在完成主要课程学习时,要进行一次课程学习、科研能力、思想政治表现的全面考核,实行分流。学生须填写提交《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表》。达到要求的,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九、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所有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安排在第1-4学期。每位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要举行不少于1次的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要尽量与毕业论文的选题相关;举行讲座要交相应的材料,包括讲座的提纲、讲座的记录等;研究生平均每学期要听2次以上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读研期间不少于8次。

十、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安排在第3-4学期,研究生可以面向大学本科生、中小学生、特殊人群、企事业单位相关人群,围绕研究方向,参加第一线实践工作,考核“合格”为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参加本科生辅导课、实验课、毕业论文指导、批改作业,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发展与教育指导,以及其他各类人群的心理服务工作,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专业实践方案及考核办法。

十一、毕业科研相关要求

学术研究是学术型研究生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必须开展高水平、创新的学术研究,学术型学位申请人在读期间应获得反映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成果,需提交至少一份高质量的原创性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必须经过研究生导师组审核通过)。

鼓励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淮北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或取得体现创新价值和服务贡献的高质量实践成果。

十二、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题目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商定,选题既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又要考虑社会需要和学术发展状况。选题要严格与专业方向相符,注重解决具体问题,不宜宽泛,以保证论文有一定深度。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必须经过开题报告环节,开题报告经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阶段。

学位论文撰写应严格遵循学校有关规定和心理学学位论文规范,应包括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要素。学位论文字数(正文)不少于二万字。

2.论文评审、答辩与学位授予

第5学期末或第6学期的第一个月内,学院组织研究生进行论文预答辩。

论文在送审前将进行检测,文字复制比不超过15%的为合格(含15%);文字复制比在15-40%的(含40%),根据修改情况由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决定是否送审;文字复制比超过40%的,应在修改且检测合格后,随下一届研究生参加答辩。

答辩前聘请2名与学位论文相关学科具有副教授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校外相关学科专家不少于1名。两位评阅人均同意答辩的,学位申请人可以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评阅人中若有1位及以上持否定意见,学位申请人将不得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若其中1位评阅人的评分达到80分及以上,学位申请人可以申请复议,经指导教师、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同意后,可以再送1位同行专家评阅,评阅成绩仍不合格的,该学位论文即为不合格,须延期半年或一年方可重新申请学位。

论文评审通过后提交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正式答辩。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完成所有学分,成绩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分享到:
【打印正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