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四维向度(三 )
作者:洪向华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经不懈努力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自我革命”的首次提出到明确党的自我革命“四个自我”的内涵阐释,从将“勇于自我革命”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到把“坚持自我革命”凝练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从将自我革命作为回答“窑洞之问”的历史答案到强调“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系统揭示了包括“四个自我”“两个伟大革命”“四个统一”“六个必须”“九个以”等在内的本质内容、根本要求、原则遵循以及实践路径,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对党的自我革命相关问题进行了“元思考”,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认识这一重要思想,关系到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能否奏效、大党独有难题能否破解、长期执政能否实现。基于此,本文拟从历史、哲学、文化和实践四个维度全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
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薪火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确证,“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无事时省察”的自省自励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浓郁的文化底色。
(一)“防患于未然”的精神底色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融入中华民族基因血脉的精神品格。“忧患”一词源于《周易·系辞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左传》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告诫人们即使身处安定之中,也要时刻预防可能的危险。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将忧患意识拓向“忧民”和“忧天下”。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之道更是忧患意识的生动写照。忧患意识不仅是面对风险、挑战、危机的一种预见和防范能力,更是历代仁人志士所表现出的“以天下为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于磨砺中新生、于忧患中壮大,始终心怀忧思、顽强斗争成为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本源。历史上对居安思危的印证和反证不胜枚举:心系国运的贾谊思危书策论、思虑深远的魏征奏太宗十思疏;反之,纣王淫逸怠政遭灭国、项羽刚愎自用失天下,一旦缺乏内外忧思的精神自觉,国家和民族就会囿于现状、走向衰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以“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思维和忧患意识忧国、忧党、忧民。毛泽东在革命胜利之际以“绝不做李自成”来警醒全党,以“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勇气魄力来约束广大党员,防止陷入“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迈入实现强国建设伟大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向全党发出牢记“三个务必”的号召,以此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强大动力源泉。
(二)“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
革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固有特质。在世界几种古老文明之中,中华文明能够在历史传承和王朝更迭中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变革创新、自净更新的强大韧性和顽强生命力。从思想领域看,历史先贤很早就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礼记·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从动态角度持之以恒地主动革新、及时反省。《周易》中的“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生生之谓易”等,体现了革新是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中国古人变中求新、新中求进的精神追求。从政治领域看,中国历史上最早发生的变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和周武王革除暴政后,构建起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通行礼乐制度。此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变法”,以商鞅变法为例,其核心内容就是用“国家授田制”代替旧的制度法令,通过制度变革来实现国家强盛。历史上所进行的一次次变法与革新所蕴含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弥足珍贵。周恩来曾开宗明义地指出“‘革新’的精神是排除一切弱点的转机”,这种“革新”正是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鲜明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政治担当,努力革除一切弱化和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毒素,着力推进党在理论、实践、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确保党的肌体健康、永葆党的旺盛活力。实践证明,革新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政党自我完善的“助推器”。
(三)“自省自励”的政治品格
自省自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之本。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更应该注重内部的加固。从《周易》中“君子以反身修德”之言到《尚书》中“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之语;从孟子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到朱熹的“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到王阳明的“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从骆宾王《萤火赋》中的“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到曾国藩将“慎独”作为家训第一条。可见,古代中国十分重视“自省”这一修养方法,引导人们要经常审视和反省自己在思想意识、精神面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问题。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自省意识,在中国共产党身上更是得到发扬光大。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被誉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邓小平明确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每个党员的义务。习近平总书记紧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之问,告诫全党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将“自省自励”的政治品格运用到党的建设领域,融通于政党勇于自我革命、着力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政治坚守上,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正是将改造共产党人的主观世界与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深处的自省文化有机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自我审视、自省自励,并以此为根本引领和内在驱动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除尘去垢、排毒祛邪,不断增强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
(作者简介:洪向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用户登录